新闻中心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
根据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本公司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基于公司的产品功能及用途,公司所处细分行业为工业软件之BIM软件行业。BIM技术以建设工程项目的各种信息数据为基础建立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其核心是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工程信息库,实现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造价、施工、运营维护乃至拆除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集成,同时也能够使得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在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中实现共享与传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缩短工期。BIM技术被认为是继CAD之后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BIM模型为数据载体,实现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维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已成为未来基础设施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多项政策支持 BIM技术的推广应用。2023年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同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通知》,其中指出:推进智能辅助审查,推进工程建设图纸设计、施工、变更、验收、档案移交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程“一张图”管理和协同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竣工验收、档案移交环节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成果提交和智能辅助审批,加强BIM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应用。
当前,我国BIM软件仍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使用的平台类软件主要为国外软件,国内厂商主要以项目管理和单点应用类型的产品为主,BIM底层核心技术大多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BIM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已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公司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主要产品及服务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
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清洁、低碳转型,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任务。能源电力行业必须坚持绿色低碳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及国家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市场机制创新发展提出明确要求。2023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针对电力、煤炭、油气等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合应用,急用先行、先易后难,分行业、分环节、分阶段补齐转型发展短板,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完善新能源并网技术标准,提高集中式、分布式新能源频率电压耐受能力和支撑调节能力;建立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网等新型并网主体的涉网技术标准;完善新型电力系统供需平衡、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保护标准体系”;6月,国家能源局组织电力规划设计总院603357)、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核电力规划设计研究院、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编写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明确,要加强电力供应支撑体系、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储能规模化布局应用体系、电力系统智慧化运行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强化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准规范、核心技术与重大装备、相关政策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支撑作用。9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夯实稳定物理基础”明确了“源、网、储”三侧的建设要求,以合理的电源结构、坚强柔性电网平台、科学有序的储能建设,从物理层面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打好基础。新型电力系统产业发展将推动电力产业规模和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度电网工程投资金额为5,275亿元,同比增长5.4%。
能源革命必然伴随着能源数字化进程加速。早在2012年初,国家电网便启动了BIM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要求“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公司新建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全面应用三维设计;到2020年底前公司所有新建、改建、扩建 35kV及以上输变电工程具备数字移交条件”,并明确“采用三维设计的工程,在工程投资估算和招投标最高投标限价阶段,按10%调整计算设计费”。与此同时,南方电网“数字南网”建设也在持续推进。“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继续加大对智能电网领域和新能源信息化系统领域的投入,以数字化智能化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预计全国电网总投资额近3万亿元。目前,BIM技术在电网主网工程建设中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随着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BIM技术也将在配网工程、风电光伏、充电桩等新能源、综合能源领域中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智慧交通是智能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交通强国”战略下,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促进智慧交通发展。2023年 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及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指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驱动行动。完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交通战略科技力量、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交通运输数字政府体系框架,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9月星空体育手机版,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公路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公路建设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提升公路设计施工数字化水平,推动智慧建造,推进公路数字化设计及公路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建设。”鼓励设计单位建立基于BIM的正向设计流程和协同设计平台,实现三维协同设计、自动生成工程量清单、参数化设计和复杂工程三维模拟分析,通过精细化、智能化设计提高设计效率、降低工程造价。自2024年6月起,新开工国家高速公路项目原则上应提交 BIM设计成果,鼓励其他项目应用BIM设计技术。同时,促进BIM设计成果向施工传递并转化为施工应用系统,通过数字化模拟施工工艺、优化施工组织。鼓励研发公路智能化施工装备,推进各类装备编码和通信协议标准化,依托BIM模型实现装备间数据交换、施工数据采集、自动化控制等,提高加工精度和效率,逐步实现工程信息模型与工程实体同步验收交付。随着“数字交通”、“交通强国”等战略的推动,我国交通行业的数字化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智慧水利通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水利规划、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智慧化发展,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旱灾害的防御能力。2023年 2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规划指出: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3月,水利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重大水利工程数字孪生项目设计的通知》,通知要求“加强重大水利工程中的数字孪生项目设计工作,提高设计质量和水平”,同时在数字孪生平台设计方面也有了明确规定“在充分利用行业共享资源和工程勘测资料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用于工程三维仿真分析的地理空间模型、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工程实景模型的建设范围和精度”;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加快水网智慧发展,“加强水网数字化建设。深化国家水网工程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融合,推动水网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进水网工程与相关行业数字化平台衔接,实现信息共享。提升水网调度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国家水网调度中心、大数据中心及流域分中心建设,构建国家水网调度指挥体系。通过智慧化模拟,支撑水网全要素预报、预警、预演、预案的模拟分析,提供智慧化决策支持,提高水网防洪、供水、生态等综合调度管理水平”。目前,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已从概念普及过渡到项目试点阶段,水利行业BIM应用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上述影响因素对公司产品所在行业的市场规模和公司的发展空间带来直接增量,为公司“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的战略推进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有利于公司经营规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国家自主可控、行业数字化、BIM等技术大力推进的市场机遇下,公司结合产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大力推进组织改革和战略升级,确立了“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在整体战略目标引领下,公司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按照业务属性及专业化经营策略,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同时积极拓展大数据应用、数字教育等相关业务,为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
BIM平台及软件为公司核心业务体系之一,定位为BIM平台及工具层软件研发、销售,涵盖自主可控的底层BIM平台、GIS平台、物联网平台及应用快速开发平台等,以及BIM设计系列软件、BIM造价软件、BIM基建平台、BIM运维平台等软件产品。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与技术迭代,公司形成了“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适用于网页端和移动端的“轻量化BIM引擎(BIMEngine)”、“轻量化 GIS引擎(GISEngine)”、“物联网平台”;具备低代码快速开发功能的“应用快速开发平台”;集BIM、GIS、快速开发、物联网应用于一体的BIMWise数字化工程全生命周期产品平台,高度兼容国家电网BIM标准的“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以及“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的“三维设计核心算法”等核心技术,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公司依托自主研发的BIM底层技术平台,研发了围绕电网工程设计领域的三维线路设计软件、三维变电设计软件、三维电缆设计软件、三维配网设计软件、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系列软件产品,以及面向新能源设计的三维光伏设计软件、三维风电场设计软件等产品。研发的输电设计造价一体化软件有效打通设计、造价业务与数据流程,实现设计、算量、造价一体化。公司电网设计产品覆盖电网工程三维设计的全专业、全过程,深度契合电网设计企业需求,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可全面支撑电网设计企业开展三维设计工作,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将BIM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提升工程建设安全和质量为重点,面向政府主管部门、业主单位、总承包单位、施工单位等用户,构建数字化智慧建设平台和智慧工地等BIM基建产品。BIM基建平台将工程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在工程BIM模型中集成、整合工程设计施工阶段各专业数据和现场“人、机、料、法、环”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在三维场景中展现设计模型、建设过程、预警问题,实现工程施工建设过程的数字化呈现。
BIM智慧运维平台是专注于实现工程运维可视化、智能化、智慧化的基础产品平台。平台将BIM、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与基础设施模型相融合,实现互联网、物联网、工控网集成的端边云集成,实现生产、设备、人、环境的数字孪生应用。平台具备模块化、配置化、服务化等特点,围绕实景展现、空间管理、资产管理、运维管理、能耗管理、安防管理、智慧决策等运维业务内容,可快速搭建智慧楼宇、智慧机场、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多种业务场景,实现工业4.0理念在工程运维领域的成功落地。
基于BIM的智能设计咨询业务,利用公司研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规划、设计、咨询、运维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应用示范。
在电力行业,公司现已构建了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资质认证范围覆盖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多个领域,可面向送变电工程、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充换电站(桩)、智能微网等业务领域,提供规划咨询、工程勘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运维服务为一体的工程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综合能源业务方面,公司面向园区、工业企业、公用建筑、数据中心等客户群体,以源网荷储用一体化建设为基本原则,综合冷、热、电、气等负荷需求,为用户提供涵盖能源供应、能源运营以及能源信息化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储能方面,公司基于对电力行业的深度理解与新能源发电特点的分析,可提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储、风光火储、调峰储能、调频储能、黑启动储能、备用储能等规划设计服务。
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业务以“平台驱动业务拓展”为战略目标,基于自主BIM平台进行行业资产可视化管理及数字化应用服务,服务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数字化转型。
能源资产数字化应用基于多样的传感手段建立感知网络,实现对电网运营、用户用能、公共设施安全运维等场景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控,面向各类能源供应商、能源服务商、工业园区、用能用户提供能源生产、能源运输、能源交易、能源消费、能源管理等多元化能源服务的全产业链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含云售电平台、配售电一体化平台、安全监控管理平台、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智能运维调度管理平台、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平台等。
交通资产数字化应用以国家“大交通”为契机,以GIS数字地球为载体,BIM模型为依托,通过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的系统化运营模式,面向国内外交通领域的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管养单位提供智能交通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慧基建工程管理平台、资产可视化管理平台、集群桥梁健康监测管理平台、道路综合养护管理平台等,业务范围横向贯通投资、设计、造价、施工、管养等各环节,纵向穿透集团、企业、项目部与工程现场,专业覆盖公路、桥梁、隧道、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园区、城市综合管理等诸多领域,为客户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水利水务资产数字化应用以国家“水利水电信息化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托大、云、物、移、智、链、BIM+GIS、三维仿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和手段,面向水利厅、水务局、水投集团和调水公司等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水利水务信息化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智慧水库数字孪生平台、数字孪生流域平台、水雨情测报系统、洪水预报调度系统、大坝安全监测分析系统、防汛抗旱应急指挥系统、水电站机电集控系统等,覆盖水环境、水资源、水旱灾害、水工调水、水电站集控、智慧水利及河长制等多个业务领域。
大数据应用业务依托自主BIM平台、IoT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以及人工智能平台,开展基于电力大数据征信、能源数据分析、用电行为分析等电力垂直细分领域大数据应用,培育公司新的价值增长点。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包括面向电力垂直细分领域的煤改电大数据智能平台、电力大数据征信系统、电力大数据分析平台、电力物联网智能平台等产品,双碳智慧应用包括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碳资产管理平台等产品。
数字教育业务主要围绕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开展BIM专业培训、认证、竞赛、评优以及海外培训交流,为公司BIM相关的产品及服务国内外销售进行前期推广,获得客户的预认可。数字教育业务将以公司多年积累的行业用户资源为抓手,打通垂直行业培训市场,在细分市场中建立业务生态闭环,强化公司在电力、交通、水利行业产品和专业技术的品牌影响力,挖掘市场需求,促进与其他业务体系的协同发展。
公司以BIM平台及工具软件研发为核心,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用户,通过提供BIM软件产品、智能设计咨询、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及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等获得收入和利润。
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采用业内主流的 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产品开发)研发模式。具体而言,基于公司产品集中运用多学科多专业技术且紧密贴合行业实际应用的特点,公司建立了以“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为核心的研发架构,将用户所处行业的专门技术与可复用的底层技术平台相结合,强调研发工作在跨部门和跨团队之间的协作。其中,平台研发中心负责底层技术的研发工作,底层技术是公司在长期的业务实践中根据用户需求归纳的可以复用于多个业务场景及产品的核心技术,如DH3D、DHGlobe等。同时,公司在产品研发中心下设若干产品研发小组,负责针对各行业领域进行研发工作,并最终由产品团队交付商业化产品。公司的研发流程主要包括市场需求收集与分析、研发项目立项、制定研发计划、项目定期跟踪评审以及项目验收总结等阶段。
公司在软件产品、基础平台研发过程中需要采购的主要为软硬件设施,以及在软件产品部署过程中外购的少量硬件产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供应商管理制度和采购流程,供应商经过资质审核、内部评审、商务谈判等环节,入围公司的合格供应商目录。在采购环节,遵循至少有三家合格的供应商进行竞争性谈判的原则,数额较大的采购会委托专业的招投标服务机构进行公开招标。同时,公司建立了严格的采购审批制度,并对数额较大的采购进行专项审计,规范公司的采购管理。
公司通过各地分支机构的设立,建立了覆盖全国及部分境外市场的营销服务网络,通过定向客户拜访和销售、开展用户大会、线)培训会、参加行业展会等多种方式向各终端用户推介产品及服务,通过投标方式或者商务谈判方式获取订单。
BIM软件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平台型软件以国外厂商为主,国内企业多集中于项目管理及单点应用,软件底层多基于开源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公司坚持“独立研发、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工作和在电力行业的积累,拥有了自主BIM核心技术以及完整的业务体系,积极应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快速进行平台技术的迭代更新,保持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物联网平台、应用快速开发平台、BIMWise等技术平台的技术领先优势,并不断完善更新“三维设计核心算法库”,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
同时,公司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电力能源行业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信息化服务的企业。公司凭借自主可控BIM核心技术,以基于BIM的三维设计为切入点,将BIM技术应用在电网资产建设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通过电网三维数字化协同设计、电网工程基于BIM技术的数字化交付、基于BIM技术的工程建设过程管控以及资产运行维护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了BIM在电网工程建设全周期的贯通,真正实现BIM核心价值,为公司打造“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构筑了较高的商业壁垒。
当前,公司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公司核心产品BIM设计系列软件包括输电线路设计、电缆设计、配网设计、变电设计以及三维协同设计平台、三维评审平台等诸多产品,是国内少数可以提供覆盖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各专业软件产品的企业,相关产品在全国各地的电力设计企业中建立了较高的知名度和良好的美誉度,并在多个大型工程项目中得到了实际应用与验证。其中,三维线路设计软件市场占有率超过50%,占据了领先的市场地位。
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不仅体现在BIM相关软件产品及服务在电力行业已取得相对领先的市场地位,同时也体现在公司拥有工程设计、勘察、咨询等多项国家甲级工程技术服务资质,构建了覆盖电网规划咨询、勘测设计、采购、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的全环节、全方位工程技术服务体系,实现了软件产品与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之间的双向赋能。公司研发的互联网设计平台通过运用 BIM、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以及协同设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显著提升公司整体设计效率和质量。公司打造的“以专业技术优化软件产品,以软件产品提升业务能力”的业务发展体系,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二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以自主BIM平台研发战略发展目标为引领,坚持专精特新研发路线聚焦专业化业务,打造核心技术平台,探索多场景行业信息化产品,持续进行创新成果转化,为各产品线赋能。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积累了涵盖BIM软件领域、电网工程数字化领域、物联网领域等多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出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引擎(AI-Engin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物联网平台、BIMWise、大数据分析等多项核心技术平台。公司是国内少数基于自主底层技术平台进行BIM应用构建的企业,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公司构建了完善的BIM产品体系,包括BIM设计系列软件、BIM基建平台、BIM智慧运维等产品,真正实现了BIM技术在工程建设全周期的应用价值,具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年,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为智能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等提供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供应商,并逐步将业务范围从电网侧向电源侧及配售电侧进行延伸,同时紧抓“碳达峰”和“碳中和”国家战略驱动下出现的“电网架构、电源结构、源网荷储协调、数字化智能化运行控制等方面技术提升和系统优化”市场机遇。公司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全过程为客户提供BIM系列软件,为数据流、业务流、能源流提供技术支撑。在发电侧,公司为光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提供规划咨询、三维设计、资产数字化运维、信息化产品等全过程技术服务业务。在电网侧,公司具备电网设计、基建、运维、营销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参与了国家电网GIM(电网的BIM数据模型标准)标准制定,使公司在电网设计环节拥有相对领先的竞争优势。在售电侧,公司提供售电平台、资产数字化运维等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
公司在“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引领下,形成了自身完整且独特的基于BIM的研发体系和业务体系。公司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以BIM平台及软件研发为核心,以设计咨询业务为技术支撑,以行业数字孪生应用为载体,以能源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为驱动,以教育培训和认证为保障,构建了互为支撑的五大业务体系。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既能提供软件及信息化产品又能提供专业设计咨询服务的企业,以“专业技术优化软件产品,软件产品提升业务能力”的业务架构,也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目标市场、深入相关应用场景提供了必要条件。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风力发电)甲级资质升级。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信息系统安全集成服务二级资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CMMI 5认证、ITSS 3认证;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送电工程、变电工程、风力发电)专业甲级、电力行业(新能源发电)专业、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专项、消防设施工程设计专项乙级;工程咨询电力(含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甲级、工程咨询(水文地质、工程测量、岩土工程)乙级;测绘(互联网地图服务、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专业)甲级;工程勘察(岩土工程(勘察))专业甲级;水文水资源调查单位水平评价甲级等多项资质和认证,为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向客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服务构造了较高的行业壁垒。
本公司自成立以来将研发和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公司先后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不断完善研发管理体系和研发人员激励制度,为公司持续的研发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报告期内,公司全力推进研发创新工作开展,保持高比例研发投入,报告期内研发投入共 8,561.8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33%,充分保证BIM核心技术研发,加快自主可控BIM平台、三维电网设计软件等产品迭代升级。2023年度,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新增授权专利22件,其中发明专利16件;新增专利申请31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新增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5件。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授权专利121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96件;在审核专利94件,其中在审核发明专利84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58件。
公司凭借深度契合客户需求的产品设计、优质可靠的技术服务,获得了客户的广泛认可,相关研发成果曾荣获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形成了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道亨软件自主研发的“电力电缆三维设计系统”、“智慧水库运行安全监控三维数字化平台”、“数字基建移动应用平台”等产品荣获北京市新技术新产品(服务)证书,全资子公司恒华数元自主研发的“基于楼宇大脑神经网络系统碳管理平台”成功入选“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公司基于BIM的智能设计、研发等方面卓越表现获评 “2023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2023北京软件核心竞争力企业”、“2023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等企业荣誉。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道亨软件参与编制的《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交互及建模规范》《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模型分类与编码规则》等多项电力行业标准在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同时积极助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多项配电网团体标准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在电力行业的品牌优势。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BIM、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一家软件企业,优秀的人才已作为公司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关系着公司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具有稳定的核心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智能电网信息化管理经验,从中总结、深刻领会了电力能源等相关行业市场需求,并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公司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了一支既对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的深刻认知,又通晓BIM/CIM等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充分保证研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顺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2023年,公司在“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目标引领下,持续拓展以自主可控BIM底层平台为核心的大场景工业软件应用市场,聚焦BIM平台及软件、设计咨询、行业资产数字化应用核心主业,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持续优化产品功能和服务模式,全力推进提质增效,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2,880.6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46%;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786.1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399.72万元,公司业绩实现扭亏为盈。
(1)BIM平台及软件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国家战略方向和趋势,聚焦专业化方向研发及经营。核心技术平台方面,对已有的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GIM引擎平台(GIMEngin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和物联网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进行研发迭代及创新应用,同时新研发智能流媒体平台(Media-Engine)以及位置服务引擎(LBSEngine),为多场景行业信息化产品及项目研发赋能,提升研发效率。开展目标检测、图像分割、自然语言处理和大语言模型等先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垂直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为后续研发奠定基础,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电力软件产品方面,持续更新迭代拳头产品三维线路设计软件,专注三维正向设计,经权威行业协会评审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打造明星产品三维电缆设计软件,助力客户荣获EIM大赛线路工程组第一名;稳健推进三维配网设计、三维变电设计等软件及评审平台、无人机运检平台、数字基建、智慧生产、智慧运维等产品升级及新产品研发。公司持续精细打磨核心产品,深挖客户需求,相关软件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并远销韩国、埃塞俄比亚等境外市场。
(2)基于 BIM的智能设计咨询:公司坚持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管理改革持续深化,业务能动性和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公司依托齐备的资质认证体系以及专业的技术实力,应用自主研发的三维设计系列产品,深入开展电网设计咨询等相关业务,加大电力业务及光伏、风电、储能等新能源领域市场开拓,同时围绕数据中心项目积极拓展能源管理相关业务,为数据中心的发展提供用能规划、新能源设计以及能效管理等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多个业务领域市场拓展取得突破。报告期内,主网设计业务成绩显著,承接山东、甘肃等区域 330kV、500kV等超高压输变电设计项目,大幅提升公司行业品牌影响力;新能源业务增长迅速,参与多个基地类或大容量新能源项目,公司设计的“新华水电莎车县 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配套储能项目”、“锡林浩特市泰富150MW/300MWh大容量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均已顺利验收并网,同时积极助力宁夏首座全液冷超充示范站落成启用,公司树立的品牌标杆类项目为进一步拓展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3)基于BIM的行业数字孪生应用:公司聚焦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行业信息化应用领域,深度挖掘不同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相关数字化产品的规划、研发及实施,研发的“结构集群监测云平台”可广泛应用于电力、水利、交通、市政等多行业监测,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分析、预警、评估,对结构物运营给出了合理研判,为结构管养维护提供决策依据;持续探索碳资产管理、能源托管、能耗监测等多元化综合能源服务,承接天津、河南等省市高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的能源托管、碳监测管理等项目,助力智慧校园、低碳医院建设;构建基于“云-边-端”的资产智慧化运营模式,为公共建筑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赋能。大力推进智慧水利、港口、机场等领域数字化业务拓展,立足项目产品化目标,强化成熟产品和服务的可复制性,报告期内公司成功研发水利工程智慧建设管理平台、智慧水库数字孪生平台以及数字孪生流域平台三大系列产品,全面覆盖水利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期;此外,成功研发了智慧港口管理平台、机场安全智慧管理协同平台等产品,助力智慧交通、智慧水利业务持续发展。
(4)能源大数据分析及数字教育方面: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重要补充,在报告期内均取得一定突破:对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5G虚拟仪器智能监测软硬件一体化平台等进行持续研发升级,支撑政府侧、园区侧等单位“双碳”工作落地实施;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等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本土化的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技术技能人才,在东部非洲卢旺达与陕铁院共建职业技术培训中心;与德国 BIWE等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建立合作,在当地开展属地化技术培训,学员包括卢旺达、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学员与第三方企业签订合作备忘录20余家,实习合作伙伴单位多达50家,遍布卢旺达4个省14个地区。
“十四五”规划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能微电网建设、提高电力系统互补互济和智能调节能力,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智慧水利体系等。2024年 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加大配电网投资力度,到2025年,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十四五”时期,国产替代、数字经济、现代能源体系构建等战略为公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公司自主可控BIM平台与软件、BIM行业数字孪生应用、BIM智能设计咨询业务、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以及综合能源服务等业务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大发展,网络安全风险日益增长,网络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实现自主可控,我国自主可控战略地位上升。为了解决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存在的“卡脖子”、“受制于人”等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发展已成为一项国家战略,也是当今形势下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信创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对行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研发出可实现自主可控、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的BIM底层平台,与公司产品及服务深度结合。一方面,公司所处细分行业涉及对电力、交通、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中的信息数据处理,信息安全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行业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体系及行业标准,国产软件能够更加贴近客户实际需求,满足专业性要求。“十四五”期间是自主可控发展的黄金时期,信创的加速推进将为BIM/CIM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数字化变革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和组织提高效率、优化服务、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2023年2月,中央与国务院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与此同时,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国央企纷纷布局数字经济新赛道,成立专业化数字科技企业。公司作为“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积累了丰富技术成果和项目实施经验,已与电力、交通等行业数科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基础设施领域的行业信息化建设。
人工智能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的前沿科技领域之一,以推动我国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核心产业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新型生产力,应用于工业质检、知识管理、代码生成、语音交互等方面,中国人工智能正从单点应用向多元化应用、从通用场景向行业特定场景不断深入,从重视发展技术到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的变化,加速迈向全面应用新阶段。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达2,845亿元,2017-2022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5%。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4,015亿元。公司将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水利、交通等业务场景的融合创新,推进AI+BIM技术深度应用于智能设计、基建、运维、大数据分析等业务领域。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必然选择。新型能源体系是以风电和光电等新能源为主体、以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为辅助,依靠先进科技手段与产业体系打造而形成的复合能源体系。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 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全国主要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完成投资超过 7697亿元,占全部电源工程投资约 80%。与此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也不断加强,为打造新型能源系统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数字化转型助推新能源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够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能源企业提供更加精准、高效、安全、可靠的能源服务。随着“双碳”政策持续落地,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新能源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智能配电网升级改造、特高压建设、新型储能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将取得历史性进展,公司配网设计产品及服务、新能源技术咨询、综合能源服务等相关业务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在信创、数字经济、新型能源体系构建等机遇下,公司围绕“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定位,确立了促进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聚焦BIM平台及软件核心主业,实现业务深度和广度的三维扩张。一是纵深推进BIM设计软件市场,提升BIM设计软件和服务在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各环节的市场份额,积极开拓光伏、风电、充电桩、储能等新型发电侧设计市场。二是横向拓展电力建设全生命周期服务,从BIM设计拓展至造价软件、智慧生产、智慧基建、智慧巡检等业务领域。三是实现BIM软件的跨行业复制,拓展BIM系列软件在水利、交通、港口、钢铁等具备信创需求的行业,以及数据中心等新基建领域的应用。
基于BIM智能设计成熟业务,拓展新能源、数据中心市场新空间。一方面,以BIM行业应用市场为主要切入点,利用公司开发的BIM平台及相关软件开展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规划、设计、咨询、综合能源等业务,为公司BIM平台及软件切入相关市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撑和工程示范应用,积极推进 AI+BIM的应用场景与解决方案,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在设计、勘测、运检等领域的应用突破。另一方面,积极承接新能源、数据中心和工业园区在内的用户项目配套工程,实现市场拓展的空间突破、专业突破、行业突破,推动业务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重点培育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新兴业务。围绕双碳、新型能源体系、数字经济等战略部署,坚持“以电折碳、以碳促电”的总体思路,通过产品的持续升级、增建领域延伸,构建双碳智慧应用和电力大数据应用双轮驱动业务模式。同时,依托已有的技术积累,重点培养非电网客户在“电力物联网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挖掘+优化节能服务”的业务闭环,并通过数据迭代持续优化业务模型和技术壁垒,形成飞轮效应。
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水利、交通业务场景的融合发展。一是AI+BIM智能设计咨询,在标准化场景及复杂度较低的场景中,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或取代部分人工设计与建造服务;二是布局 AI+无人机勘测、监测和巡检,在工作条件恶劣或成本较高的场景,结合无人机或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降低电力、水利、交通等行业现场作业人工成本;三是 AI+能源大数据分析与增值服务,在多年积累的电力大数据分析、AI模型和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结合针对外部AI大模型进行勘察设计、运检及用户侧用能等行业调优,拓展多场景增值服务。
2024年度,在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在数字经济、双碳、信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等重大市场机遇下,公司将继续巩固提升 BIM平台软件业务,以智能设计技术提升设计市场份额,实现公司业绩的稳步增长。在公司治理上巩固管理提升成果,完善市场营销策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不断提升价值创造力、市场竞争力,推动公司整体业绩实现新突破。
根据公司整体战略部署及各业务体系发展定位,集中各业务体系优势力量,聚焦行业细分领域,在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上彰显实力,激发各业务体系发展动力。
坚持市场引领、科技创新和精益管理,提升技术平台核心竞争力和信息化服务品牌影响力,有效带动软件业务稳定增长。一是立足电力行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核心工具产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智能流媒体平台(Media-Engine)以及位置服务引擎(LBSEngine)等核心技术平台的技术升级和优化,紧抓三维电缆设计和三维配网设计的产品市场,形成成熟稳定的新明星产品;重构三维线路设计产品功能模块,稳固核心设计产品行业地位;研发面向输电线路领域的的勘测设计一体化平台新产品,建立完善的勘测、设计产品体系。二是重点打造电力行业信息化品牌,形成“产品+服务”模式。持续打磨深化智慧生产、智慧评审、智慧工地、智慧运维等产品完整性及易用性,充分发挥公司全生命周期的研发优势,提供平台建设和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设计、评审、巡检中的应用场景,研发实用化工具软件,提高产品智能化程度,促进客户智能设计与建造能力提升。
基于自主可控BIM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雄厚的数据积累,结合公司的互联网设计实践,持续深化独特的互联网设计院协同作业模式,通过智能设计全面提升设计效率。持续加强业务结构优化,把握电力业务和新能源市场发展的机遇,突出业务聚焦和专业化经营,向专业化、市场化、高质量、强品牌发展。持续加大新能源市场开发力度,通过智能设计技术的深化应用,逐步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及合作生态,保证存量市场稳定增长,增量市场优质扩展。积极拓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为客户提供规划、设计、建设、数字化运营为一体的全流程解决方案,助力实现绿色低碳智慧出行和零碳服务区建设。
深挖行业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持续进行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水利等行业数字化产品体系的迭代升级,持续提升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采用套装产品和SaaS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适应不同用户需求。基于公司积累的核心技术引擎及行业数字化服务经验,通过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功能模块的复用,全面提升软件项目的交付效率和质量。通过灵活的市场开发共享机制,大力拓展中铁集团、中国化学601117)、中交集团等大客户项目,探索建立生态伙伴圈、采取联合开发、运营等方式拓宽营销渠道,共同推动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实现互利共赢。利用近年来实践智慧水库、数字孪生流域、平安机场、钢铁安全数智化等多个项目积累的数字化建设经验,纵向延伸产品服务范围,横向拓展更多应用行业,实现业务稳定发展。
聚焦能源数字化,围绕数据管理与模型管理,持续优化升级大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接入方式、星空体育下载元数据管理、数据目录及报告等模块,夯实数据基础;创新研发电力、双碳领域大数据应用模型,打造形成面向能源智慧应用的“两库一平台”(数据库、模型库与大数据分析平台)。双碳智慧应用产品方面,持续迭代升级碳卫星数据模拟算法、碳中和监测指挥平台、能碳大数据监测平台等模型算法和产品,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重点用能企业等提供双碳服务;电力大数据应用研发方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5G技术,在电能质量监测、电力数据增值、电力数字人等电力垂直领域,持续丰富公司的产品和模型算法库,提高盈利能力。
国内培训业务继续夯实现有优势产品及服务,对现有的BIM培训、无人机培训服务继续进行产品扩展。国外培训业务以良好的企业口碑为抓手,积极进行市场开拓谋求更多政府合作项目和非营利性组织项目,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和中资企业的专业岗位需求提供高质量培训服务;持续联合国内职业院校,开展智慧电力、输配电工程技术等专业培训,积极寻求国际国内资金支持,构建海外电力能源职业技术培训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加强以效益提升为目标、以市场开拓为重心、以成本控制为抓手的经营管理方式,形成公司与员工共赢、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压实层级管理责任,提升人均生产效率。强化全面计划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场拓展计划、招标采购计划、收款计划、资金支出计划、生产计划、重大项目进度计划、培训计划等各专项工作计划的编制和完善工作,以计划统领工作。建立健全的绩效评估体系,制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定期进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团队合作能力,推动公司规范管理的落实和持续改进。
对内加强各业务体系合作和价值共享。在公司整体战略部署下,进一步加强各业务体系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全国销售网络布局核心价值,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形成横向合作的协调联动机制,通过设计加软件的差异化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对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完善市场营销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市场人员,优化市场激励机制,加大账款逾期考核,充分发挥市场人员能动性,从而保证存量市场稳定增长,增量市场优质扩展。积极关注区域内和公司业务相关的经济、行业政策动向,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把握政策方向,有效拓展市场份额。星空体育下载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相关领域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建立公司级专家队伍,为重点项目技术把关工作提供强有力专业技术支撑,促进公司稳定、高质量发展;打造学习型团队,加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专业化,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学习,扎实推进各项培训工作;加强干部建设与组织管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核心骨干和后备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干部;强化价值创造理念,以绩效管理体系和激励体系为基础,驱动员工及组织能力的提升,形成公司与员工共赢、共享、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
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特此提示广大投资者重点关注:
公司根据“BIM平台软件及行业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的服务商”战略目标,面向电力、交通、水利等行业用户提供BIM平台及工具软件、行业资产数字化应用和运营等服务。但围绕战略目标的研发活动存在固有的不确定性,若公司不能跟随市场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先于竞争对手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或者公司的研发成果不能被市场所接受,公司产品或技术都将面临被国内、国际同行业更好的产品或者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的风险,致使公司丧失技术和市场的领先地位。
公司经过二十余年的研发积累以及电力行业应用经验,现已形成三维建模引擎(DH3D)、三维数字地球平台(DHGlobe)、人工智能平台(AI-Engine)等关键核心技术平台,具有自主可控、贴合行业需求、可以进行深度定制和二次开发等特点,具备明显竞争优势。在产品研发过程中,公司严格按照新产品研发流程,对目标用户进行深度调研,并组织目标用户进行新产品试用及评审,保证产品契合用户需求,能够解决用户的难点及痛点。同时,公司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实力,以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及技术领先优势。
公司当前客户主要为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会计年度内的分布受到电网公司内部投资审批决策、管理流程及惯例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季节性。依照电网公司的惯例,在每年的第一季度电力系统对电网软件及硬件配套生产企业进行集中规模框架资格文件预审、招投标工作;在每年第二季度进行技术协商,并启动执行项目;在每年的第三、第四季度是电网行业集中采购、需求供应的高峰期。受客户需求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本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波动风险。尽管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本公司承接的大型项目数量持续增加,公司主营业务保持良好快速增长,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但季节性波动因素仍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带来风险。
对此,公司将在保持主营业务优势的同时,积极开拓交通、水利等行业市场;通过技术的持续创新实现公司商业模式的转型,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同时,公司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力度,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不断强化公司和部门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随着公司业务领域和规模快速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相对较大。虽然当前公司主要客户是电网公司及电网相关企业,该类客户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应收账款的收回有可靠保障,且从历史经验看相关应收账款回收良好。但是大额应收账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司目前现金流状况产生了影响,牵制了公司业务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扩大,应收账款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如果出现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或无法回收发生坏账的情况,公司将面临流动的风险。
针对现有规模较大的应收账款,公司将进行实时跟踪,定期进行汇总分析,确保每笔应收款项有跟踪、有反馈,从而降低应收款项回收风险。未来,伴随着公司战略转型升级,盈利模式逐步多元化,公司现金流状况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随着公司收购整合的推进、投资项目逐步增加、新业务的拓展,公司的经营规模、资产规模将会不断扩张。如果公司不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起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不能充分发挥投资并购的协同效应,将可能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
公司将持续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及规范运作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机制,提高核心管理团队的管理素质和决策能力,聘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和行业专家协助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以满足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
软件与信息化服务行业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企业需具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但随着进入本行业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的加剧,公司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如果不能吸引、培养和储备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则公司未来将失去持久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司将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采用包括不限于基本薪酬、绩效奖励、股权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励员工,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
3连板智能制造概念股提示主营不涉及人形机器人业务及产品、药明康德拟10派9.83元…
3月18日晚间公告集锦:三连板越剑智能称公司主营业务不涉及人形机器人业务及产品
华为传来大消息,今年部署目标超10万根!800V高压快充将成主流,这类公司有望受益
已有5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202.96万股,占流通A股11.38%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5.89元。多头行情中,并且有加速上涨趋势。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尚可,暂时未获得多数机构的显著认同,后续可继续关注。
股东人数变化:2024-02-29显示,公司股东人数比上期(2023-12-31)减少243户,幅度-0.85%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