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

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IOS/Android通用版/手机app > 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星空体育app下载新闻审校“四必看”“四必查”

发布时间: 2024-04-14 次浏览

  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舆论场的压舱石,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旗帜作用、引领作用。党报新闻编辑就是党报的“大脑”、新闻稿件的重要把关人,决定着党报新闻的质量和出版安全,任务艰巨、责任重大。面对每天大量的新闻稿件和不同类型的差错,以及隐藏在来稿流程和机制中的风险,如何给新闻稿件做“诊疗”,如何准确揪出差错、化险为夷,确保党报安全出版?具体到报纸稿件的编稿过程中,牢记“四必看”“四必查”是新闻编辑练好内功、当好党报把关人的有效路径。

  格式即稿件的外在形式,包括标题、体裁、署名等。看格式是否规范,是编稿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编辑环节,决定着稿件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消息、通讯是新闻稿件最常见的两大类新闻体裁。初次看一篇稿件,首先要弄清楚是消息还是通讯,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有的记者、编辑在工作中时常混淆。消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一般报道新闻事件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写作手法上具有“新、短、快、活”的特征。通讯则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常见体裁包括纪实通讯、人物故事、专访、侧记、综述、巡礼、报告文学等。作为编辑,要熟练掌握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模式,为下一步精编稿件打下基础。

  弄清了新闻体裁,才能为稿件署名是否规范把好关。一般在纸媒稿件中,消息的署名为“本报讯(记者XX通讯员XX)”,通讯的署名为“本报记者XX 本报通讯员XX”。有的稿件明显是通讯,记者却署名为消息的格式;有的来稿常常把通讯中的署名“本报通讯员”误写为“通讯员”;还有的出现了错别字,把“本报讯”写成“本报汛”“本部讯”“本刊讯”。

  有一点不得忽视,融媒体时代,记者稿件多数实行“一稿双传”机制,即一份传给纸媒部门,进入报纸稿件编辑环节;一份传给新媒体部门,供微博、微信、客户端、公众号等平台使用,那么稿件的署名格式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工作的粗心或传稿流程的不严谨,一些纸媒来稿时就出现了“全媒体记者”“客户端记者”等新媒体稿件的署名,还有的稿件文字和图片相互交织,给纸媒编稿环节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目前在《河南日报》刊登的系列媒体稿件,署名统一为“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XX”。

  看文先看题。标题是新闻稿件核心元素的归纳概括,也可以称为稿件的“点睛之笔”。因此,编辑要重视对新闻标题的修改。

  首先,要看标题字词是否有差错。稿件的主题、引题、副题都要仔细审核,主要看是否存在丢字多字、错别字、用词不当等问题。标题字词差错是编辑工作大忌,也是低级错误,负面影响很大,一定要全力避免。

  其次,要看标题是否出现文题不符、文题联系不紧密。比如,《河南日报》曾经有篇稿子的初始主标题是《周口“兵哥”邢帅猛冲进火海救人美名扬》,但是根据稿件内容得知,这位“兵哥”的事迹是灭火,而未提到救人,文题内容不一致,编辑最终将标题改为《周口“兵哥”邢帅猛奋勇救火美名扬》。

  第三,要看标题表述是否准确、精炼。新闻标题要客观、真实、准确、精炼,这是新闻稿件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将记者主观认识加入到标题中。曾有一篇稿件标题为《我省29万余名司机网上预约驾考》,仔细读来,这29万余人还没有通过考试,没有拿到驾驶证,所以不能说是“司机”。还有一篇稿子的标题是《我省首届消防职业技能竞赛开幕》,初看标题以为这项赛事是全省性的,但是编辑与记者联系后得知,这只是某省辖市的一次比赛,说是“我省”不准确。

  新闻标题除了要准确、精炼外,最好要用实题,即避免出现标题“假大空”、平淡无新意。对于语义不清、冗长拖沓的标题,编辑应通读全文,“回头看”时再对新闻标题作出更准确、更全面的判断和修改,反复琢磨、反复推敲,重新拟定出好标题。

  稿件基本元素是一篇稿件正文内容的“主干”构成元素,与新闻稿件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基本元素主要包括时间、人名、地名、机构名、文件名及文件内容、荣誉名称、数字、计量等,涉及这些基本元素的差错通常被称为“事实性差错”。对于此部分内容的纠错把关,编辑务必做到真实准确、经手必核。

  时间差错是指稿件里日期错误、缺少时间、前后时间表述不一致等。有的稿件9月8日交稿,文中却写“9月9日,某会议召开”。还有的稿件里出现了“2月30日”这样的低级错误。

  在非直接引语中,“今天”“昨天”“明天”等词语尽量少用,最好写具体的时间,因为写稿时间和见报时间往往并非同一天。

  在同一篇稿件中,时间的制式应保持一致,要么都用24小时制,如“9时”“15时”,要么都用12小时制,如“上午9时”“下午3时”,而不要混用。同一篇稿件中,“点”“时”的时间表述也应保持一致。

  对于年末岁尾跨年时间段的稿子,“今年、去年、明年”等表述要准确,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用具体年份。

  数字差错在稿件里比较常见,也常常容易把握不好、拿捏不定。以下分类举例说明。

  一般来说,除了直接引语和表示粮食产量等个别情况之外,要使用国际单位。在稿件中,把“厘米”表述为“公分”,把“立方米”表述为“方”“立方”,把平方米表述为“平”“平方”“平米”等,都是不规范的。关于温度的表述上,经常有记者将“零下10摄氏度”误写为“零下10度”或“零下摄氏10度”,规范的表述应为“数字+摄氏度”。表示数量减少、缩小、降低、下降等不能用倍数,只能用百分数、分数或“几成”表述。

  与投资金额、基金、年增收等钱数相关的数据后面不要漏掉了“元”,与人数相关的数据后面不要漏掉了“人”“名”“人次”等表述。比如,10万元、20万余元;1000人、600万人次、上万名,等等。有些丢了“万”“亿”等数字单位的表述,前后意思差别甚远。比如,曾有稿子里写道“该市核桃种植面积达15亩之多”“某工程受益人口达4000万余人,其中惠及我省1600人”。经编辑核实,“15”和“1600”这两处数字的后面都漏掉了“万”字,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篇稿子里写道:“来自全国32个省(区、市)的160多名刑事执行检察官参加了会议。”文中的“32个省(区、市)”表述有歧义,经编辑与记者核实当天会议情况,将“全国32个省(区、市)”改为了“全国31个省(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类似情况,目前说到河南的全部省辖市,稿件中的正确表述应该是“河南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对于这些常识性数字,编辑应熟练掌握,牢记心中。

  稿件中的约数,通常指的是一个大概、大约的抽象数量表达。即便数量的表达意思不够具体,但表述上也有讲究。比如,“82多人”这样的表述,是把具体数和约数杂糅了,表述不准确。

  抽象的数量表述与具体的数量表述不宜同时出现。一篇稿子里写道:“认真梳理一批全省在谈投资额10亿元以上项目和拟重点招商项目463个。”“一批”是抽象概念,“463个”是具象概念,用在一个句子里造成数据表述不清。最终,经编辑与记者沟通,删除“463个”。

  稿件中经常会遇到百分数、百分点、占比等表述,有的数据是反映某一方面成绩的前后对比变化,由于列举数据较多,加上记者的粗心,容易出现前后数据的不对应、不一致现象。而有的数据表述,编辑在编稿时会忽略了对数据的再次核算,一扫而过,数据差错没有及时修改,从而使稿件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比如,一篇稿件写道:“今年,我省再谋划七大类1162个四水同治项目,年度计划投资1265亿元。一季度全省四水同治项目累计开工项目912个,开工率80.3%。”按照文里的数字计算,一季度的开工率为78.5%,而不是文中写的“80.3%”。经编辑核实得知,由于提供材料信息的单位统计数据时出了差错,记者写稿也没有细致核算,从而导致数据出错。

  稿件里遇到庞大数字要格外小心,或许存在陷阱,编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精打细算”。《河南日报》曾有篇记者来稿这样写道:“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4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1/10。”从文章分析,河南400万亩,占全国1/10,就意味着全国是4000万亩。而经编辑查询,当年关于全国的西瓜种植面积,大部分权威媒体报道是2300万亩左右。经与星空xk体育官网记者沟通了解后,得知稿子里的数据是根据产业体系估算的,没有权威来源,因此编辑删掉了“占全国的1/10”这个表述,避免引发歧义。

  稿件中的人名容易出现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像是“许”“徐”、“峰”“锋”、“刚”“钢”、“东”“冬”等都是比较容易出错的,遇到此类情况,编辑要特别注意。

  另外,稿件中人名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也经常会遇到。比如,有的稿子前面写的是“孟祥乐”,后面一处又写成了“孟祥东”;有的稿子一会儿写的是“李海红”,一会儿说是“李海江”,让人摸不着头脑。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稿件,编辑要注意前后人名的比对。

  地名差错在稿件中经常会遇到,主要是指地名的表述不规范。比如,“某县某乡某村”最好不要表述为“某县某村”,因为不同乡镇村名重复的很多,很多地方的村庄都有“张庄”“李庄”“王庄”等地名,为了正确区分,稿件中就需要精准定位。

  区域地名的规范表述应注意。比如,把“郑州市管城回族区”误写为“郑州市管城区”,把“郑州高新区”误写为“郑州市高新区”。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撤市(县)建区,但有的稿子里仍然用了原地名。比如,把“济源示范区”误写为“济源市”,把“洛阳市孟津区”误写为“洛阳市孟津县”,把“周口市淮阳区”误写为“周口市淮阳县”。

  在机构或单位名称中,常见差错是把机构改革后的新名称错写成旧名称。比如,把“生态环境部”错写为“环保部”,把“农业农村部”错写为“农业部”,把“国家卫生健康委”错写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或“国家卫生部”,把“省林业局”错写为“省林业厅”等。

  一些常见的机构名称不规范表述应避免。比如,涉及党委系统的部门,表述时“委”字不能丢掉,稿件中常见到有把“某市委组织部”“某县委宣传部”错写为“某市组织部”“某县宣传部”。还有的稿件把“县总工会”错写为“县工会”等。遇到机构或单位名称,编辑务必要借助网络查询,对照权威媒体的表述,认真核实。需要注意的是,稿件中第一次出现的机构或单位的名称,原则上应该用全称。

  其他事实类差错,在编稿环节中常见的有文件名称及文件内容、会议名称、活动名称、获奖荣誉名称等新闻事实的表述有误。

  文件名称常常出现错别字、名称不完整、名称排序混乱等现象。除此之外,文件名称与文件内容不一致的现象也要警惕。比如,一篇稿子里写“根据农业农村部第665号公告,农业农村部2023年首批授权的14个食用菌新品种中……”,经编辑查询,665号公告的内容是有关兽药的,而并非文中说到的食用菌,这样的表述显然是错误的。

  涉及获奖荣誉名称的表述有误也经常出现在稿件中。比如:“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容易丢字错写成“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容易错写成“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或“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一篇稿件里曾写道:“2003年9月,禹州市被授予‘中国钧瓷之都’称号。”后经编辑求证核实,是禹州市的神垕镇被授予“中国钧瓷之都”称号,而禹州市曾被授予“中国陶瓷文化之乡”称号。

  综上所述,稿件的事实性差错五花八门、繁杂琐碎,而且很多属于源头差错,编辑很难发现。从编辑层面来说,遇到此类差错,要做到八个字—善于存疑、勤查勤问。编稿时,要时刻保持清醒、严谨星空体育app下载、理性的思维,不放过稿件里的任何蛛丝马迹,养成较真儿习惯,遇到疑问心里多打几个问号,同时要有独立思考尤其要有质疑能力,敢于辩驳、反复求证,做到万无一失,杜绝假新闻的出现;遇到常见的差错或习惯性表述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平时注意积累,掌握各门类的基本常识,做到博学。只有这样,才能堵住稿件中出现的差错。

  与上一部分内容中阐述的“事实性差错”相比,此部分主要包含字词类、标点符号类、语句表述不当等语法类的差错,以及内容重复或矛盾等逻辑性差错。对于这类差错的识别,十分考验编辑对字词标点纠错、语句二次加工以及对文章整体内容宏观驾驭的能力。这不仅是对编辑业务知识的“硬性”考核,更是业务技能再次“升华”的体现,不但要确保稿件的准确无误,还要力求文章语言流畅、逻辑通顺、层次分明,从而使稿件生动耐读、亮眼出彩。

  常见的字词类差错包括多字、漏字、错别字、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固定搭星空xk体育官网配错误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浩如烟海。要熟练运用字词,唯有靠日积月累、常看常记,别无他法。因此,在编辑稿件时,务必要做到逐字阅读、反复阅读、反复推敲。字词功力不强、细致程度不够,就会犯一些常识性错误。

  形近字音近字差错出现频率较高。通过笔者总结,常见的字词差错有“的”“地”“得”误用,“副”与“幅”的误用,“交汇”与“交会”误用,“期间”与“其间”误用,还有将“‘米’字形高铁网”中的“形”错写成“型”,“神舟系列航天飞船”中的“舟”错写成“州”。一些常见词语也容易混淆出错,比如,“台账”错写成“台帐”,“高粱”错写成“高梁”,“哈密瓜”错写成“哈蜜瓜”,“铆足劲”错写成“卯足劲”,“焕然一新”错写成“换然一新”,“震撼”错写成“震憾”,“脉搏”错写成“脉博”,“一如既往”错写成“一如继往”,“迫不及待”错写成“迫不急待”,“喜笑颜开”错写成“喜笑眼开”,“一拨人”错写成“一波人”,等等。

  异体字当心“踩坑”。这种情况在稿件中比较少见,而一旦出现,由于异体字与规范字在字形上稍有相似,错误隐蔽性强,很难发现,因此编辑要特别留心,做到精准识别。

  新规范词语使用要注意。有些词语已经属于旧用法,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已经规范统一为新的用法。比如,“蹚出新路”不再写作“趟出新路”;“通讯”现在常用于与新闻相关的表述,比如,“通讯稿”“通讯员”“通讯社”,在表示“信息交流与传递”的含义时应使用“通信”,比如,“通信行业”“通信企业”“通信机房”等。

  用词重复要规避。比如,“位列全国第二位”一句中有两个“位”,意思重复,应删除一个“位”;“他先后荣获了多个称号和荣誉”一句中,“荣获”和“荣誉”表述上有重复,句子读起来就显得重复啰嗦,可以将“荣获”改为“获得”。

  常见固定搭配要牢记。“首先……其次……第三……”“第一……第二……第三……”属于固定用法,“集……于一体”“融……为一体”也是常见的固定搭配。另外,稿件中的“加强”“加大”“推进”“推动”等动词搭配是比较容易出错的,比如,“加大公示”应改为“加大公示力度”;“加大进程”应改为“加快进程”;“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一般和“水平、质量、效率、觉悟”等词语搭配,而不能和“速度、作风、方式”等词语搭配。以上这些常见固定搭配,建议编辑在平时编稿时应注意归纳积累,当作模板牢记心中。

  标点符号差错是记者、编辑常常容易忽略的稿件差错。殊不知,“小标点、大作用”。标点符号看似无足轻重,但若使用错误,句子意思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很多记者经常把“三四里”误写为“三、四里”,把“大约七八厘米”误写为“大约7、8厘米”,把“五六十年代”误写为“五、六十年代”。以上这几个例子表述的是某一区间段长度、时间的概念,但如果用了顿号意思就不同了,变成了两个节点的概念。

  还有的稿件中出现整句“一逗(逗号)到底,该断未断”;双引号句子内的引用内容仍用双引号;完全引用,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后引号外面;部分引用,句子结尾的标点误置于引号里面;表示列举的“等”字过后多用了省略号。

  书名号的误用在稿件中也很常见。一般来说,证件、证书、课程、主题等不用书名号;报纸、期刊名称应用书名号;文件、法律法规名称如果加上书名号时,名称要用全称。

  即稿件标题和正文联系不大或者没有任何逻辑关系。这类差错是编辑工作中常常出现的,原因是在编稿时往往急于关注稿件正文而忽视了标题的存在。上文对稿件标题的重要性已作过阐述,编稿时,不能忽略了标题的存在和作用,应将“文”和“题”通盘考虑,一边编辑、一边思考文章每句话、每段话、每个小标题与文章主标题的关系,站在整篇文章内容的全局上宏观审视、整体把握。

  一些稿件篇幅较长,但细细读来,同一内容在不同段落里反复叙述、大致雷同,整篇文章就显得冗长啰嗦;一些稿件虽然字数不多,但导语、主体、结语出现的内容也基本雷同;还有的稿件出现了上下文衔接不畅,内容丢失的现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记者的新闻写作功力欠缺;另一方面是目前传稿渠道多样化,特别是稿件在通过手机上的微信、邮件等平台进行复制粘贴时容易操作有误,造成文字内容的重复或丢失。一旦出现此类情况,编辑要及时与记者沟通,确保稿件准确无误后再进入工作环节。

  不恰当的词语运用引起歧义。一篇稿子里曾写道:“深入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正面典型当然要宣传,但反面典型也用“宣传”一词就不恰当了。编辑最终将这句话改为“深入宣传正面典型,用反面典型抓好警示教育。”词语精准恰当使用,补充完善句子,使语义表达兼顾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随意使用简称引起歧义。比如,一篇稿子里把“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所”简称为“中科院油料所”,这里的“中科院”不知道是指“中国科学院”还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起歧义。还有一篇稿子把“优秀护理工作者”简称为“优秀护工”,简称看似精简,但前后意思却相差很大。还有的稿件为了缩减字数,某些内容的简称为记者自创,这样反倒增加了阅读障碍,令人看不懂、摸不透,也容易引起歧义。笔者建议,像这些在稿件中拿不准的内容,还是尽量少用简称为好。

  一些不恰当的说法也会引起歧义。对于国家司法考试开考,一篇稿子将标题写为“我省2.3万名考生共赴‘天下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固然重要,但把其称为“天下第一考”就显得不恰当了。一些不恰当的说法,有些是记者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加入到新闻写作中,有些则是采访对象介绍时表述不严谨、引用资料不规范造成的。作为编辑,应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稿件内容有准确的判断、正确的认识和客观严谨的修改。

  笔者在工作中曾遇到这样的情况,9月15日的一篇来稿内容里写“9月17日,记者来到某地”,下文还写到了“烈日下……”等描述。对于这类稿件,记者可能有刊发时间方面的考虑,但提前这么写,一旦9月17日当天下雨或没有“烈日”,那就违背了新闻事实,不符合常规了。对于提前采写、提前进入编辑环节的稿件,编辑要务必做到严格把关、细查隐患,未雨绸缪保安全。

  这类差错多数是由于句子主谓宾欠缺、主谓宾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表述断章取义、句子结构错乱等引起的。比如,一篇稿子里写道:“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诞生于兰考县的焦裕禄精神更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两个断句主语不同,“县委书记的榜样”指的是焦裕禄,而不是“焦裕禄精神”,整句话句式杂糅,读起来逻辑混乱。编辑最终将此句改为“诞生于兰考县的焦裕禄精神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有时稿件中出现的长句子虽然进行了合理的断句,但或许因记者写稿匆忙,整个句子感觉话没说完,意思不完整,前后衔接不畅,也影响阅读和稿件质量。遇到稿件中的长句子,编辑应反复读上几遍,默默体会其中的层次递进关系,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记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从而准确划分出句子主干结构,理清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正确恰当地修改。

  存在“风险”的稿件,主要是指可能引发负面舆情的稿件。这里面包括稿件内容与国家政策不符、与宣传口径不符、与法律法规不符、与公序良俗不符等情况。一般来说,党报对于领导活动稿件的字数和标题有着严格的规定,但有的稿件却超了字数,有的稿件不该在导语里出现的内容却写进了导语。遇到这类情况,编辑务必要与记者、值班主任、上级领导层层核实,经确认稿件无“风险”后,方可修改。其间,建议编辑环节尽量“留痕”,即在采编系统里对稿件进行备注说明,以便告知后方出版环节,做到“风险”可知可控。

  对于稿件里引用的网站的统计数据也要注意,因为一些网站统计的数据转自自媒体,或者道听途说而来,编辑务必要查清源头,规避“风险”。

  对于涉嫌民族歧视、宗教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等敏感内容要特别注意,防止内容表述不当引起严重的负面舆情。

  稿件中要防止常见的敏感性称谓差错。比如,对于身体伤残人士不使用“残废人”“瞎子”“聋子”“傻子”“弱智”等表述,而应使用“残疾人”“盲人”“聋人”“智力障碍者”等词语;对于贫困群众不使用“”的表述,而应用“困难群体”;对刑事案件当事人,在法院宣判有罪之前,不使用“罪犯”的表述,而应使用“犯罪嫌疑人”。

  本部分内容与稿件的“政治性差错”密切相关。政治性差错,是指稿件表述内容与党和国家、省委和省政府的方针、政策、路线有偏差或相背离,以及姓名、职务表述有误等类型的差错。政治性差错是媒体的灭顶之灾,究其原因,一部分是由于编辑的政治素质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造成的。对于党媒编辑来说,要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时刻紧绷一根“政治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宣传纪律,牢记“国之大者”“省之要者”,为稿件牢牢把好“政治关”。

  姓名差错前文已有部分表述,不仅容易出现形近字、音近字的误用,还有一些差错是由于电脑输入法的汉字选择或记者使用手机写稿输入时出现的差错,这种情况要务必杜绝。

  职务表述要注意规范用法。比如,“区委书记”不能写成“区书记”,“乡党委书记”不能写成“乡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可以简称为“村委会主任”,但不能简称为“村长”。

  与人大有关的职务,近年来在报纸稿件中出现差错的情形较多。比如,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错写为“全国人大委员长”,把“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错写为“省人大主任”。一些国务院机构中的正副行政首长职务要注意,比如,把“审计署审计长”错写为“审计署署长”。此外,把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院检察长”错写为“检察院院长”。

  当某领导兼有多个职务时,稿件表述上应按照职务级别高低依次排序,职务级别相同时,一般将党内职务放在行政职务之前。对于已经离职的领导要加“原”或“前”,但要注意位置。如果单位或机构还存在,那就不能在名称前加“原”,而应在职务前加“原”;若因机构改革撤销,就应在名称前加“原”。比如,“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原省林业厅厅长”等。

  在新闻稿件中,重要提法是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带有全局性、重要导向性的提法,由重要领导人、重要党政会议提出。这类提法常常被编辑们称为“固定提法”,意为“表述不能有任何改动”,编辑要将此作为模板,逐字逐句对相关内容进行“扫盲”。类似这样的重要提法,最好要查一查,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表述为准。此外,关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的重要提法这两年在党报新闻稿件中也经常出现,应注意表述这些精神内涵的关键词,务必做到准确无误。

  还有一些重要专有名词的固定提法不能忽略。比如近几年新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涉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内容的重要表述,以及目前河南省内提到较多的“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十大建设”、平台经济等相关内容的重要表述,编辑要把功夫下在平时,多看、多查、多记,每天要养成翻阅学习《人民日报》、新华社及省内权威媒体新闻报道的习惯,牢记其中的重要宣传提法,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编稿时形成“下意识语感”,从而规避差错。

  还要注意的是,引用重要领导人讲话也要务必确保准确无误,尤其是直接引语,多字、少字、引用不全等,均不合适。

  重要党政会议特别是关于两会的稿件,由于人大、政协会议届次的表述不同,导致会议名称中的“几届几次”容易混淆,编稿时需要特别留心。

  新闻稿件有时为了展示某一地方的成功经验、某项技术的高端精尖、某一个人的光辉事迹,不惜使用“最好”“最大”“顶级”“国内唯一”“省内首家”等绝对化语言的描述。在一些采访活动中,主办方对于产品、商品的描述,经常使用“最佳”“最好”“最著名”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涉及医药用品的宣传中,含有“疗效最佳”“根治”“药之王”等词语。以上这些都给记者、编辑敲响了警钟,新闻语言应避免绝对化的表述,而要讲求客观、真实、严谨,做到话不说满、规避风险。

  “化解”绝对化语言的办法,一是要务必查询出处,查找对标同题内容权威媒体的表述;二是要及时咨询写稿记者,详细了解事件来龙去脉,以“较好”“某些”等限定词来替代相关表述,从而避免新闻报道陷入虚假、失实以及绝对化的困境中。

  编稿时的疑问,不仅有稿件内容上的疑问,还有形式上的疑问。有的稿件超出了发稿规定的字数,而记者并未备注说明;有的稿件写法上不像新闻稿,更多的是夸大其词的宣传;还有的重要领导活动稿件,出现了纸质版签字稿和采编系统电子稿内容不一致等情况。

  无论编辑面对的是一篇什么内容的稿件、由谁采写的稿件、通过什么渠道而来的稿件,都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理念,尤其是要具备“最终把关人”意识,逐字逐句、认真通篇阅读稿件、仔细编校,坚持“有疑问处必查”,即要敢于发问、敢于核对查实、敢于向上级领导如实反映,弄清“疑问”的来龙去脉,确保稿件的可信性、可读性,做到经手必核、经手出彩,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友情链接
星空体育下载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2-2024 星空体育(官方)APP下载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浙ICP备2021023164号